想要看清今天的中国社会环境,这5本书必读!
时间:2024年08月17日 作者:ebooksoso.com 分类:书单书评 阅读量:8606

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,但很多时候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不能完全理解。

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法看清今天的中国社会环境,而想要读懂这一点,下面这5本书是绕不过的!

《昨天的中国》

image.png

对于过去,我们需要一些真实直观的记录,或文字或图像或语言。

但恐怕没有任何一种历史资料能有影像那般准确、生动而具有说服力。

这也是我今天想要推荐这本书最重要的原因。

这本书想要传达的就是关于昨天的中国,那些非常贴近却可能只存在于记忆中的历史。

作者阎雷是一个专注拍摄中国时间最长、地域最广的西方摄影师。1979年,改革开放后,第一次签发针对个人的外国人旅游签证。阎雷便启程踏上了中国拍摄之旅。

关于为什么想要拍摄中国,他说:

“16岁,我做了一个梦,梦见的是我在中国的一种生活,很神奇。我要学习摄影,我要学习中文,我要拍中国改革开放。我应该去。”

时间一晃三十年,阎雷的足迹踏遍了中国无数个角落。他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历史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、对新鲜事物的痴迷。

通过他的视角,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真实地被传递出来,我们得以看到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。

我在书中不止一次看到了我的童年,真是让人又激动又感动!

《八次危机》

image.png

“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,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,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,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,而不能算是危机。”

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,我甚至从未想过经济危机能和我们中国人挂上钩。

但温铁军教授直接地指出,我们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还发生过八次!

前三次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,也就是1978年之前,分别是苏联援华大撤离、“三线建设”、最后一次“上山下乡”。

改革开放后,政府赤字和对外资的依赖,形成两次危机。

1993年,也就是电视剧《繁花》中阿宝背水一战的那一年,股市、证券、房地产等因素造成政府大量负债,是第六次危机。

最后两次经济危机分别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。

与前六次不同的是,最后这两次是外输性危机,而前面六次则是内源性危机。

这本书从长达60多年的时间跨度上,讲述了新中国经济一路发展的坎坷和应对,刷新了我们的认知,也让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开始了更深远的思考。

《论中国》

image.png

谈起基辛格,大概不会有第二个美国人能让国人如此尊重,一是美国人身上普遍的傲慢,二是基辛格作为中美关系破冰的推动者,值得被尊重。

这本书是基辛格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,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。

他试图从围棋文化和孙子兵法中找寻中国的战略思维模式,也让人看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。

以至于有读者直言:“竟然不像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中国,果然是个中国通啊,倒是让人很想去看看孙子兵法。”

然而他最想揭示的是,新中国成立以来,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。比如他深刻解读了抗美援朝、中美建交、三次台海危机等重大外交事件,以及与新中国重要领导人们的交往。

这本书是一个难得的视角。我们不能只从内部看自己,也需要一些客观的外部视角。

但看完后不得不让人感慨,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美国人现在已经太少太少了。

《万古江河》

image.png

2019年,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给新生发录取通知书时,随书附赠了一本《万古江河》。

他希望每个清华学子都能在入学前读完。

而《万古江河》的作者正是被无数人视为“精神导师”的许倬云。

在许倬云那里,很多人第一次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知。

他说,“要人心之自由,胸襟开放,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,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。”

每次看完许倬云先生的书,都要陷入良久的思索。

尤其《万古江河》,真正站在人的角度、文化的角度,而不是“上帝视角”。

你要知道,特别是历史,后来人所写之诸书,极容易陷入到“马后炮”“事后诸葛亮”的分析之中,能看到的也不过是历史的皮表。

在许先生那里,战争固然残酷,但它仍是一种暴烈的交流,任何一种没有被战争摧毁的文化都会在战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。

大视野、大格局,助力你打破历史的“信息茧房”。

《权力结构、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》

image.png

中国经济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典型代表,要想了解中国的发展和经济运转的规则,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回归到经济发生的地方去观察。

这也是这本书zui打动我的地方。

作者选取民营经济极为发达的省份——浙江作为分析对象,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
书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:

在权力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地方政治精英,由于讨好上级的收益低,转而通过保护基层利益换取支持以提高政治生存概率,进而影响当地经济发展。

你能捕捉到这其中的妙处吗?

说实话,这样的角度,的确是非常有启发性的。

同时,这本书不需要研究极深也能轻松了解其精髓,读起来让人感觉也非常友好。

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,采用了丰富的访谈和地方志资料,提高了这本书的故事性和可读性,让我们了解到浙江为什么会有“温州模式”。

想了解政治经济发展,这本书值得一读!